矛盾不断激化,国际会议舞台上的“话语权”争夺也日趋激烈。中国借助亚信“主场外交”的优势,主动设置话题,既传递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也发出了中国的呐喊, 在安全领域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声音”。
中国不会走西方“国强必霸”的历史老路,但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事关领土和主权问题,不容挑衅,寸土必保。亚信峰会有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也再次彰显了中国作为“和平大国”的逻辑和风范。
《大公报》22日评论表示,上海峰会大为提升了亚信的“能见度”和影响力,在其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新丰碑。出于推进中哈关系和构建亚洲国家互信的考虑,中国明确支持亚信倡议,并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乘客,捷足先登地乘上亚信列车。
评论称,在上海峰会上,中方正式接任2014年至2016年亚信主席国。这样,从举办峰会到接任主席国,亚信进入“中国时间”。这也意味着中国已坐到亚信列车的“主驾驶”位置上,将驱动亚信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亚信进程也因此更加令人关注和期待。
新加坡《联合早报》22日报道分析,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期工程启用、中俄签署30年天然气供应协议,中国借助上海亚信峰会接连亮出经济牌,以此加强中国与亚洲多国合作关系,增加国际话语主导权。
受访学者表示,中国是要借助这些经济合作,表明中国以什么原则和周边国家打交道,如何做到睦邻友好,以此来佐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和外交原则。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指出,中哈、中俄谋求政治、经济、人文等双边合作,具有示范意义,展现了中国如何处理睦邻关系,不过他不认为中国需要利用亚信这个场合来拉拢谁。
台湾《联合报》分析指,习近平所提“周边外交”是希望透过协助邻国经济发展,共享中国30年的发展经验与成果;且与美国的最大差异在,中国不干涉内政、尊重该国政治制度,不搞和平演变或颜色革命。
台湾《旺报》22日刊文称,中国大陆担任亚信峰会主席国,力求将此组建为东方最大势力团队,习近平提出中方的“四大建议”,除了国家层级的合作外,也要深入民间网络。
习近平在亚信峰会的主题演讲上,展现他一贯的“名言锦句法”,像是“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等诗句、俗语,象征活动的国际化、凝聚力。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