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金桥村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一个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贫困村。上世纪中期被中央选定为全国村级发展固定观察点。1978年以来,金桥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人从相关资料中遴选出一些改革的往事进行加工整理,也算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种纪念吧。
一、“大锅饭”弊端多
1978年前,金桥村同全国基本一样,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制度,全村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进行的,农民一年365天主要靠“大呼隆”挣工分、度日子。这种劳动与报酬不统一、责任与利益相脱节的“大锅饭”弊端很多。人们给它总结成两句话:
一是“大锅饭”吃不饱。
金桥村同其他地方一样,“大锅饭”吃了多年,所不同的是人家是“大锅饭”吃不香,而金桥村则是“大锅饭”吃不饱。人多地少,是其客观原因,此外,还有非客观因素。
1978年,全村有劳力600多人,相对全村22.4公顷耕地来说,要剩余50%以上。由于当时以粮为纲,不允许劳力外出,全村人都被困在那少得可怜的耕地上,只好天天“混工分”。群众情绪低落,“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劳动生产率很低,生产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贫困。1978年,全村平均工分值仅0.26元,最低的大湾队只有0.18元。年人均分配粮食60公斤,不足部分主要靠不稳定的国家“农缺”供应。
“粮不够,瓜菜凑”,这是金桥人不得已而采取的对策,不少家庭顿顿都是稀饭、天天不离咸菜,于是乎俏皮的小伙子手捧稀饭唱起了“洪湖水浪打浪”、喊出了“老腌菜万岁!”
在食不裹腹的情况下,人们饥不择食。为人帮工,只要能吃上饭、吃上肉,就可以不要工钱。尤其是建房子,一家盖房、众人帮忙,管好酒饭、不付工钱。
二是“大锅饭”不好吃
尽管“大锅饭”吃不饱,但它不是白吃,也不好吃。虽然工分值很低,但必须天天上工,按时上工,迟到了要扣工分。最紧张的要数妇女,清早起来,烧饭、喂猪,种菜园、穿孩子,忙得不停,饭刚吃到嘴,一声吆喝“上工喽”,慌得嘴里包着饭就要往外面跑。
山里干活不象丘陵、平原那样集中,不是到这山、就是到那洼,往往离村较远,这就苦了有奶孩子的妇女。离开不放心,喂奶不方便,有的干脆将孩子放在大竹篮里装着,拎到干活的田头地边。尽管大伙对此很同情,喂奶耽误一会儿也不扣工分,但田边地头虫子多、蚂蚁多,弄不好叮得到处是疙瘩,做母亲的心疼得直流泪,可是,不上工又不行,真叫人作难。
给集体干活,总不像给自己干活出心出力。朱湾生产队1976年就有一个山冲里收割的稻忘了收回村里去,直到后来稻子发了芽才想起这事。
“大锅饭”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了农民的手脚,农民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失去了活力。
“大锅饭”似一台高耗低效的机器,投入产出比小,劳动生产率低,造成了人力、物力、时间的巨大浪费。
“大锅饭”如一条破旧的大船,缓慢地在大海中移动,任凭你再有本事、也无计可施,只能同舟共苦、一样受穷。
金桥人和全国其它地方的农民一样,盼望着能够打破“大锅饭”,放开手脚、尽心尽力地创造财富、摆脱贫困,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二、改革的春天“渐行渐近”
197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由万里同志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77年11月7日,上任不久的万里同志,在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之前,来到遭受飓风灾害的金寨县视察。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