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唐景崧
作者:文崇礼
还在青少年时期就觉得唐景崧是个人物,晚清朝中一个有故事的人物,便总想着为之做点什么,却因为存在一些争议和非难,而可供查验的史料奇缺且散乱杂芜,有心无力,终未能遂愿,即至退休,依然耿耿于怀。
时势造化,2016年秋,灌阳县决定将同胞三翰林研究与开发作为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重点内容,登门垂询,一拍即合,商定由我负责聘请专家学者,从最基础的史料工作做起,做完整,做系统,做扎实,力争三年之内出成果。于是,我等专家和工作人员兵分三路:一路坐阵桂林,一路奔赴台湾,一路深入北京,展开全方位大规模史料搜集与整理工作。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将所采集的上千万字资料,按编年体形式,整理编纂成28本约800万字的资料长编。对于这套资料长编,广西历史学会会长唐凌教授撰文称:填补了晚清历史的空白,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窗口。
论从史出,这是做历史人物的基本常识。我等参与史料搜集和整理的专家们,越细读深研,越发敬重其事迹,感佩其精神,一致认为,唐景崧一生中最为耀眼的个性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从下面两个维度上去观察分析,会更加凸显:一是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维度上看,唐景崧走的是由“士”而“仕”的正途,在起跑线上就选择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入“仕”之后,面对朝政腐败、民生凋敝,国家惨遭西方列强蹂躏的晚清社会,唐景崧忧患焚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令其做出种种震惊朝野的“士子”之举。
1882年4月,法军占领河内,越南告急,中国南疆告急,清廷内部却陷入主战与主和喋喋不休的争吵之中,唯六品小吏、候补主事唐景崧挺身而出,上折请缨,单枪匹马千里南征,赴越南招抚刘永福抗法,且表示不用封官,不需拨款,如果不成功,就算客死异乡也毫无怨言。想一想,在国家危难之际,此时的唐景崧是何等的书生意气,热血激情!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完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之《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作为署理巡抚的朝廷命官,唐景崧理应无条件服从朝廷决定“回京陛见”,但唐景崧根本不顾自己的前程,受知识分子那股认死理的脾性驱使,于1895年4月1日,一日五次电致朝廷,申言台湾万不可割让,并以代递血书的方式恳请废约,如若不能,唐景崧一再表明将与台湾军民一道誓以死守,拳拳爱国之心,天地日月可鉴!为排除唐景崧的阻碍并撇清关系,清朝政府5月20日下达圣谕,革除了唐景崧的顶戴官职并饬令内渡回京。这时候的唐景崧只要借梯子下楼,一切皆顺风顺水了,但唐景崧依然书生气十足,置生死于度外,断然选择留在台湾组织民众抗倭保台,及至后来采取成立民主国的特殊举措,力图为大清王朝守护台湾。
好“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禀性,在唐景崧身上表现得尤其鲜明。从这个维度上着眼,我们将其概括评价为“热血翰林”。
二是从晚清社会大背景的维度上观察分析,看谁在为中国的尊严,为国家安危和领土主权而战。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将中国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腐败无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以武力割据瓜分中国,有诗曰“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这期间的中法、中日两次战争中,的确涌现了不少浴血奋战的英雄,而既参与了越南抗法又参与了乙未台湾抗日两场战争,且都担任主角的唯有唐景崧,从越南到台湾“纵然马革裹尸,也得仰天长啸”,这就足够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当国家和民族遭受外敌威胁和侵犯时,敢于挺身而出,为捍卫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