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永铭:从丁再献《七七事变》诗书合璧 看抗战精神的永恒传承
作者:天 琮
乙巳小暑日,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以诗纪史、以书传情,创作了《七七事变》诗作并亲笔书写。诗云:
卢沟烽火记华仇,永定依然热血流。
晓月高悬惊冦岛,雄狮奋起震环球。
八年抗战斩倭祖,万世扬威砍鬼头。
心底永铭穷恨日,警钟长响气无休。
这幅诗书合璧之作,不仅通过诗句将我们带回1937年那个血色的夏天,更以书法艺术传递着抗战精神的磅礴气象。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重读此诗、品鉴此书,更能体会其中诗史互证、书情交融的独特魅力。"卢沟烽火记华仇,永定依然热血流"——诗句开篇即将读者拉入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而书法中灵动的笔意与雄浑的气势,则如刀刻斧凿般镌刻下民族记忆的深痕。
一、诗史互证:从诗句看七七事变的历史印记
"卢沟烽火记华仇"一句,直指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卢沟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悍然开火,由此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诗人用"烽火"二字,既写实又象征,将具体的军事冲突升华为民族存亡的象征。"永定依然热血流"中的永定河,见证了那场战斗的惨烈,而"热血流"三字则暗示着中华儿女不屈的抗争精神代代相传。
诗中"晓月高悬惊寇岛"一句尤为精妙。"卢沟晓月"本是燕京八景之一,宁静优美,却被日寇的铁蹄打破。诗人以"高悬"的晓月映照侵略者的暴行,"惊寇岛"三字更暗含反讽——侵略者自以为能以武力震慑中国,却不知中国人民的怒火足以撼动其本土。这种诗史互证的手法,使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份与事件,而成为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
二、精神图谱:抗战精神的诗意表达
"雄狮奋起震环球"一句,将中国比作觉醒的雄狮,形象地描绘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时的怒吼与反抗。"震环球"三字尤为有力,既展现了抗战的规模与气势,也暗示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这一意象与《黄河大合唱》中"怒吼"的主题异曲同工,展现了抗战时期全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状态。"八年抗战斩倭祖"中的"斩倭祖"三字尤为决绝,既表达了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也暗含了对军国主义思想源头的清算。
"万世扬威砍鬼头"则超越了战争本身,指向抗战胜利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侵略者的永久震慑。"砍鬼头"的意象刚劲有力,传递出中华民族对侵略者的彻底清算与不妥协态度。诗人通过这些诗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抗战精神图谱——从最初的愤怒到奋起反抗,再到最终胜利与精神传承,每一环节都得到了诗意的表达。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最宝贵品质。
三、当代启示:从历史记忆到未来责任
"心底永铭穷恨日"中的"穷恨"二字,不是简单的仇恨,而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深刻控诉和对民族苦难的深切铭记。诗人强调"心底永铭",正是因为历史记忆是防止悲剧重演的基础。在和平年代,这种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确保"警钟长响气无休"——保持警惕,珍视和平。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地区冲突、霸权主义、历史修正主义等暗流涌动。丁再献的诗提醒我们: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抗战精神中的坚韧、团结、牺牲与正义,正是应对当今挑战的精神资源。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这种精神更应升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与勇气。
四、书艺传神:从书法看抗战精神的艺术表达
丁再献先生的书法创作,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诗作的精神内核。作品兼具"二王"灵动与米芾笔意,将传统笔法转化为对抗战精神的视觉呈现:"卢沟烽火"四字笔画使转流畅,线条如金蛇舞动,再现了"二王"书法的灵逸气韵,恰如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灵活机动的抵抗策略;而"年"字以米芾笔意书写,欹侧的结构中蕴含着不屈的张力,恰似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宁折不弯的脊梁。
作品整体布局疏密有致,"八年抗战斩倭祖"一行中,"斩""倭"二字笔势开张,墨色浓重,如刀砍斧剁般力透纸背,与"晓月高悬惊寇岛"的轻盈形成强烈对比,暗合诗中"惊寇梦"与"震环球"的情感起伏。气韵上,书法一气呵成,尤其是"警钟长响气无休"七字,笔势连绵不断,犹如警钟余音袅袅,将诗歌中"永铭国耻"的深意化为可见的视觉震撼。
丁再献先生的《七七事变》诗书作品,完成了诗史互证、书情交融的完美统一。它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集体记忆的载体;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警示。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传承精神。让书法中"二王"的灵动与米芾的张力,永远伴随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的脚步;让诗作中"警钟长响气无休"的呐喊,持续激荡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初心。因为唯有诗书传情,才能让历史永不褪色;唯有艺术载道,才能使民族精神永续传承。
2025年7月7日/乙巳年六月十三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