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华人报》社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金波报道)金秋十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感觉有一丝丝凉意,可是,10月6日评选出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给世界带来热议,在国际网站上议论的更是热火朝天。一篇篇文章如云,真是分析的透彻,有祝贺、有失望、也有争论,还有有人提出:与中国获得院士头衔相比《院士头衔和诺奖,哪个更难获得?》也有新闻评论:诺贝尔奖不是衡量“发展水平”的依据。在国内有一种和“诺奖”新闻相伴而生的一种声音是:为什么中每年十月都有一次诺贝尔奖的评选,然而,多年来评选诺奖都是热门、热点话题。国人希望诺奖评选过后能给中国科学家们带来新的改观。笔者是瑞典中医教授,对于每年评选诺贝尔奖都会仔细分析研究获奖者的经历和研究成果等。坦率地讲,诺贝尔奖不是高不可攀。
2003年一位50多岁的瑞典人化名(彼特)是挪威的外科医学专家,几年前由于车祸造成颈椎甩鞭性损伤双手感觉和运动神经严重受损。彼特在瑞典、挪威以及周边国家医院医治效果不佳,从此失去了工作能力。后来慕名来寻求尝试中医的治疗,刚来时,他不可能相信中医能治好他颈椎甩鞭性损伤疾病。先是傲慢的问:“你懂得人体解剖吗?知道神经走行吗?”。我回答道,中国医生必须首先学习人体解剖学……,然后,一针扎下去,彼特的手有感觉了,彼特真的“服了”,他连续治疗了2个多月,彼特重新回到了手术台。几个月后他手捧着鲜花高兴的说:“我是挪威、瑞典知名的外科医学专家,是你帮助我回到医院又重新拿起手术刀”,彼特说,太神奇了,中医都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了……。
经过十几年中医在瑞典的发展,并且对每年获得的诺贝尔奖者的成果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多个领域的科学发展是完全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十年前,在2015年初我利用回国的机会,提前与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联系,提出准备和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诺贝尔研究中心”的设想。见面后这位中医专家不加思索开门见山说:“你太天真了,中医不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我满怀着希望和热情,国内中医专家的一席话如同一盆冰水浇到我的头上,从头到脚“凉了”。
人世间往往经常出现偶然,恰恰在2015年屠呦呦教授10月获得物理医学奖。但是,在颁奖大会上主持人强调,屠呦呦的青蒿素获奖不是颁发中国医学的!这是中医界在微笑中似乎有些遗憾!
光阴似箭,又一个10年过去,2025年10月再次评选出诺贝尔获奖者:“为什么中国人没拿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难以获得诺贝尔奖?”又是一片纷纭,中医药更是与诺贝尔奖无缘。
我曾经发表一篇文章《中医治疗“软组织损伤”超越世界先进水平》诚然,能够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是否争取获得诺贝尔奖?正如骆玉笙在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中演唱的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中医后生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责任编辑:侯淑丽 |